中国金融新闻网,金融行业的财经类权威网站!

中国金融新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金融 >

陈雄伟:科技赋能、行业自律,推动催收行业阳光化发展

来源: 中华网 作者: 卢卢 发布时间:2018-11-15

  《2018第二届中国贷后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峰会》于2018年11月8-9日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举行,峰会由览雨信息策划主办,上海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不良资产信息应用专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智清金科、智灵时代科技、睿科伦科技协办,北京正沨投资、为睿资产支持。峰会的主题是:科技助力,阳光发展。

  本届峰会上,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轮值会长陈雄伟先生,带来了“合规催收,推动行业阳光化发展”的主题分享,分享内容分为催收行业的现状、理念转变、科技助力以及内源自律等四个方面。

1.jpg

  据统计,截止2018年第四季度,国内不良资产的规模达到了10万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达到了2万亿元左右,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不良资产的规模还有可能继续增长,催收行业的市场前景会很大。陈雄伟先生表示,催收行业前景良好,因此更加需要规范它,形成一个合力,共同面对以后的市场。

  目前国内在册的从事宽泛意义上催收业务、或者带有催收字眼的机构有3500多家,从业人员大约30万左右,但真正以催收作为核心业务的机构可能也就100来家,受过正规培训的从业人员不足3万人。“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多企业,真正能够合规去作业的人员或者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凤毛麟角,行业联合、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正促成了行业协会的成立。”陈雄伟在大会发言上说道。

  陈雄伟指出现阶段催收行业发展的瓶颈存在于四个方面:

  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

  第二、监管措施的滞后性,正因为法律不健全、监管不明确,才造成监管措施的滞后;

  第三、行业标准不统一,从业行为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指引、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都没有形成规范的指引;

  第四、存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违规催收行为,给合规催收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理念方面,陈雄伟表示,现在社会上有部分公众将催收行业想象成黑社会或者不正当的催收团体,这是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客观原因等造成的偏见,如何转变这种偏见,陈雄伟希望能从以下两点出发:一、催收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体系,通过自身的改变扭转社会公众的片面认知;二、要有法律来为催收保驾护航,从行业自律做起,自我规范,促成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尽快进行立法监管,使之合法化、合规化,行业就有信心迎接十万亿、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的不良资产清收市场。

  陈雄伟指出,催收过程中,很多不规范的行为都是因为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情绪波动造成,有将近80%的投诉是因为态度不当造成。基于以上原因,可以通过完善科技手段进行规避,实现智能化催收、标准化作业、精益化管理和高效化的稽核,通过人机结合,机器智能辅助人工的模式,至少可以降低70%以上的投诉量,这也是行业内很多机构现阶段正在积极自我完善的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规范作业,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规范品质问题。规范是行业的生命线,而科技赋能为行业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变革手段。

  行业需要变革,首先需要从自身的联合变革开始,以智能化、理论化转型为契机,最终呼吁尽快促成监管部门、立法机构对催收行业进行规范的指引,从而促成行业更加健康的成长,这一切都需要行业内部的高度自律性和一致性。陈雄伟先生在大会上代表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诚挚的邀请有共同价值观、有共同志向和理想的行业同仁加入到协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陈雄伟大会发言实录:

  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轮值会长陈雄伟:

  大家好,我叫陈雄伟,是广东浩传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浩传企业作为本届催收协会的会长单位,受协会理事会委托,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如何一起推动催收行业的阳光化。

  上午有几位老师都讲的非常好,从数据和行业的分析当中都提到了催收行业,作为我们催收行业的一份子、催收协会的一份子,我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跟大家去分享和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行业现状、理念转变、科技助力以及内源自律。

  第一、行业现状

  国内不良资产清收市场非常具体的数据刚才几位老师都已经讲的非常清晰了,我在这里针对我们不完全统的计数据跟大家进行一个探讨,目前国内不良资产的规模量达到了10万亿,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类的不良资产有2万多亿。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我相信未来这个数据还会继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整个催收市场会非常的有前景,正因为前景光明,我们才需要去规范它,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合力,共同面对以后的市场。

  这个市场现在也遇到很多的瓶颈,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在册的从事催收行业或者带有催收字眼的公司就有3500多家,从业人员大约30万左右,但是真正以催收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可能也就只有100来家,接受过正规培训、特别是接受过银行规范培训的从业人员,我相信不足3万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困难,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多的一些企业,真正能够合规去作业的人员或者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凤毛麟角,这正促成了我们行业协会的成立。

  行业现阶段面临的瓶颈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这是首当其冲的核心问题。

  第二监管措施的滞后性,法律不健全、监管不明确,才会造成监管措施滞后性,这也给很多催收公司带来了不利因素。

  第三是行业的标准不统一,从业人员不规范。可能100家公司,就有100种规范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指引,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流程化都没有形成规范的指引,在这一块也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达成的。

  第四就是少数不正当的催收行为对真正合规作业机构的影响。

  因为以上几点,催收市场难以得到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作业指引,很多机构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各自为战的后果就是行业和市场的混乱,这也是我们催收协会期望跟大家一起去规范市场的前提。

  基于以上四点,可见整个行业都急需去完善,虽然目前国内市场并没有很成熟可靠的途径可以参考,但可以借鉴一些他山之玉。刚才贝罗斯资本的王总介绍了不良资产清收行业国外的一些基本情况,我在这里也分享一下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作为西方世界中对催收立法最完善的国家,美国在1977年制订的《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是很多国家、包括国内很多银行及监管部门作为规范参考的重要资料。我个人角度出发,去看这个催收作业法有很多不合国情的地方,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只能引用一些比较合适的条款应用到我们的规范当中,尽快促成催收行业监管立法。

  二、理念转变

  理念的转变非常关键,一些媒体对催收相关新闻的负面报道,带有对催收行业片面的理解或者不真实的主观成见,进而影响到公众乃至整个社会对行业的评价。在座的各位,希望这么多的同行和即将加入到我们协会的同行共同努力,先从自律做起,身正不怕影斜,只要自身规范了,自然媒体也好、社会也好,就会对我们这个行业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会继续把行业描述成黑社会性质或者不正当业务的团体,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大家共同去努力!我们的催收人员做到高素质、专业化,甚至有法律法规为我们保驾护航,促成我们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也是要通过我们行业协会的努力去促成整个体系更加规范,这是单靠几家公司、或者行业相对比较大的几家公司的努力还不够的,必须所有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共同去促成监管部门对行业进行全面的接纳和认可,有了开放的态度我相信我们接下来,不管是迎接十万亿、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的不良资产,我们都会有良好的基础。

  三、科技助力。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希望通过行业科技助力达成高效规范。

  众所周知,人类是典型的感情动物,非常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在催收作业当中,很多不规范行为都是因为员工的情绪波动造成的,经统计几乎80%的投诉都是态度问题造成的。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期望通过科技和人工智能去规避人为的不可控因素,刚才房佳珮总介绍的度小满智能机器人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是协会各机构学习、努力的方向。

  从行业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公司都会选择这种方式:智能化催收、标准化作业、精益化管理和高效化的稽核来规范催收作业。通过以往的数据分析,包括实操的经验、规范稽核的经验等等,开发出渗透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智能催收系统,配合人工作业,降低在催收过程当中人为因素引起的投诉,根据我们公司的统计数据,至少可以降低70%以上的投诉量。我相信,人机结合在未来催收行业的发展中,应该还有一段相对比较长的路,完全依赖机器人催收现阶段不现实,而人工成本的上升也会造成行业的压力,所以说人机结合的机器辅助人工催收模式,接下来是整个行业应该去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四、内源自律。

  我们的行业需要一场变革。我们希望从自身开始变革,去促成监管部门、立法机构对行业进行规范的指引,让我们的行业能够更健康的成长。在这里,我也代表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诚挚邀请各位同行,有共同价值观、有共同志向和理念的同行加入到我们这个行业,共同去维护这个行业、共同促进我们行业的发展!

  从去年峰会到现在,协会虽然现阶段还是筹备阶段,但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前一段在深圳由两家理事单位共同举办的行业交流会,很多同行机构来到现场进行了建设性的交流和学习,在12月,协会理事单位浩传公司和德律公司也将在广州主办交流会,欢迎大家报名参会,共同去学习、共同去发展!行业协会将继续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互助互利、规范自律,群策群力,共同促成催收行业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中国金融新闻网

    金融要闻

    加速全国布局 亿达中国力推“跨越2017”战

    银行业界

    资讯排行

    首页 - 金融要闻 - 银行业界 - 地方金融 - 经济评论 - 证券基金 - 保险行业 - 百家点评 - 科技金融 - 互联网+ - 专题
    中国金融新闻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Copyright by2016 中国金融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豫ICP备1301216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