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龙岩分行先后接受了来自地方监管部门现场检查、总行财务费用专项审计、反洗钱及关联交易评估以及内部各条线的密集检查与督导。面对高频次、多维度的“监管体检”,该分行始终秉持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将每一次检查视为提升管理、规范运作、防范风险的宝贵契机,展现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目前,针对检查反馈的相关问题,该分行已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问责,并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推进整改落实。
坦诚面对、积极配合,在“体检”中强身健体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检查督导,该分行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全行上下统一思想,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一是态度端正,坦诚开放。无条件、无障碍地向检查组提供所需资料、开放相关系统、安排访谈人员,确保检查工作能够全面、深入、客观地开展。二是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指定条线部门专人对接各检查组,细化任务分工,确保信息流转顺畅,后勤保障到位,为检查工作的高效进行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立行立改,务求实效。对于检查组在过程中指出的即知即改类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第一时间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责任到人,确保在检查期间就能见到初步整改成效。通过积极主动、全力配合的工作,体现了该分行夯实管理基础、追求规范运营的坚定决心。
整个接受检查的过程,不仅是对该分行过去一段时间经营管理工作的集中检验,更是一次全员风险意识、合规意识的再教育、再强化。通过深入查找问题、剖析根源,为后续的精准整改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度警醒、刀刃向内,视“短板”为奋进阶梯
检查审计的最终目的不在于问责本身,而在于揭示问题、预警风险、促进发展。该行深刻认识到,内外部检查和审计,如同一位位严谨的“医生”,精准指出了分行在基础管理、制度执行、风险防控、业务操作等环节存在的“病灶”与“短板”。这些问题再次警示全行:管理提升永无止境,风险防范不容有片刻松懈,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酿成大的风险隐患。
然而,该分行更以一种辩证的、积极向上的视角看待此次“集中体检”。敢于直面问题、主动暴露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对党和国家金融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性原则在金融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刀刃向内、主动‘排雷’,这个过程固然伴有阵痛,但恰恰彰显了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刮骨疗毒的勇气和魄力。”该行负责人强调,“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发现问题而讳疾忌医,更不能因为担心追责而掩盖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风险化解于未发之时,才是对发展最大的负责,才是真正的‘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此次检查所揭示的方方面面,已成为该分行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合规文化建设、推动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切入点和推动力。
固本强基、奋发有为,绘“干事创业”新画卷
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基于对检查结果的深刻反思,该分行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下一步工作举措,旨在从根本上夯实发展基础,筑牢风险防线,激发队伍活力:
一是深化制度学习,筑牢思想防线。在全行范围内掀起“学制度、懂规章、守纪律”的热潮。通过集中学习、部门例会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各类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准确理解、熟练掌握、严格执行。重点加强对新出台监管政策、内部管理要求的学习,定期组织知识测试和案例剖析,使合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自觉。
二是夯实基础管理,提升运营质效。针对检查暴露出的管理薄弱环节,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细化岗位职责,强化节点控制,特别是对财务报销、授权管理、客户尽职调查、交易监测等关键领域,进行流程再造和系统优化,提升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锻造合规铁军。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严格要求、严肃问责,也加强教育引导和关心关爱;强化中层干部的管理责任,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员工职业操守和警示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业绩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和干事创业氛围。
尤为重要的是,该行党委旗帜鲜明提出,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因接受检查和被追责而可能滋生的“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消极心态和“躺平”思想。该行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干事、慢作为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要继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鼓励创新探索,为敢于负责、善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要严格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的界限和情形,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下一步,该分行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此次系列检查整改为契机,以更强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持续巩固整改成果,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确保各项业务在合规稳健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为实现全行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新力量。
(文/曾舒宁)